【大 中 小】 | ||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
||
時間:2024年10月21日 作者: 編輯人:楊吉 文章來源:國務院國資委網 | ||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賦予習近平經濟思想新的內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全面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推動形成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持續涌現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局面,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改革命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量子科技等重大技術突破能夠帶來生產方式的全新變化和生產效率的巨大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在一些前沿領域進入并跑、領跑階段。但“從0到1”原始創新能力不夠強,一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不高、成果轉化通道不暢。這些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科技體制方面的因素,如科技創新組織方式不適應科學問題多領域融合、多學科交叉的新趨勢;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科技研發投入機制不完善;等等。只有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聯動推進教育機制、人才機制全面創新,才能構建符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的國家創新體系,充分挖掘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潛能,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激發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創新動能。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暢通要素流動渠道、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是生產函數的投入,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直接影響生產函數的產出效率。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的自主高效流動、精準適配與優化組合,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的部門向高生產率的部門特別是制造業流動,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通過提升要素流動便利度和配置靈活性,有效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了生產力的大飛躍。同時,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錯配和流動障礙,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造成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生產力發展沒有完全達到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最前沿。只有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讓無效、低效和錯位配置的要素盡快流向優質高效的領域和區域,才能讓各類要素活力競相迸發,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充沛動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變革產業發展路徑、加快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當前,世界主要國家持續開展產業競賽,推動紡織、鋼鐵、化工等傳統制造業回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芯片、清潔能源、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同時,一些西方國家大搞“小院高墻”“脫鉤斷鏈”,對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的遏制打壓持續加劇。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等方面強化制度供給、創新政策支持方式,才能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生產力躍升的歷史性機遇,在百年變局中拾級而上,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深入理解“因地制宜”方法論 “因地制宜”,出自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其意是要根據不同環境下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耙虻刂埔恕笔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論和實踐要求,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系統思維、全局觀念,避免短視主義、無序失范,推動不同地區之間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 堅持立足實際,不能一哄而上。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差異大,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功能定位、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開放水平等不盡相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必然有所差異。當前,一些地方在沒有客觀研判本地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追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氫能產業等“熱點”產業,出現招商政策“內卷化”和產業規劃“同質化”等現象,不僅難以真正培育出新產業、新動能,而且加大了地方財政壓力,擾亂了市場秩序。各地區要找準自身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根據本地區的發展潛能和比較優勢找準細分領域,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堅決避免同質化、重復化、無序競爭的低水平發展。 堅持穩扎穩打,不能急于求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各地區需要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穩中求進。一些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可以聚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發力,在優勢產業領域,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等關鍵環節,大力提升底層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供給能力,加快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要充分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急不得”的客觀規律,首先要找準本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短板環節和弱項領域,循序漸進地引進優質要素,營造創新生態,培育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不能急躁冒進、貪大求洋,不能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的“高精尖”產業、“高大上”項目。 堅持新舊互促,不能“求新舍舊”。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不是簡單地強調發展新興和未來產業而將傳統產業置之不顧。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是割裂對立的,而是互為支撐并可以相互轉換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產業鏈中往往有需要傳統產業支撐的部分,傳統產業的部分前沿、尖端技術在產品化、產業化后可劃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范疇。例如,有色金屬、無機非金屬等傳統產業領域的技術發展,可以衍生孕育高性能碳纖維、先進半導體、超導材料等新材料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的技術擴散,能夠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賦能,讓新質生產力在傳統產業領域孕育和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決不能盲目求新,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要堅持新舊融合互促,讓傳統產業持續發揮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支撐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同時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實現“老樹發新芽”。 聚焦重點推進系統性改革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涉及方方面面,關鍵要圍繞科技創新、要素配置、產業發展三個方面,馳而不息推進深層次、系統性改革。 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聚焦重大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任務,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組織實施、要素資源保障體系。深化多學科跨領域基礎研究交叉融合,推進建設一批交叉學科中心,打破學科壁壘,支持交叉學科研究,培養交叉學科人才,促進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和新的基礎科學研究范式。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基礎性原創性科學問題凝練機制,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科研工作者從國家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以及人類科學、文明發展等方面凝練基礎科學問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優勢、應用場景豐富優勢、綜合生產成本優勢,推進前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我國率先規?;瘧煤彤a業化發展,形成現實生產力。 健全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支持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有效機制,鼓勵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動數智技術在傳統產業的產業化應用示范。大力實施先進設備更新行動,建立碳排放統計核算、碳排放預算管理、碳排放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暢通低效率、低盈利能力、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及產能的市場退出通道。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強化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等倒逼和引領作用。 完善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重點產業,緊緊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重點突破。優化新興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新興產業集群。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深化新興產業領域違規招商引資政策清理,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新產品消費、新業態發展,推動新興產業成長為經濟增長新支柱新動能。 加快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未來產業具有技術源頭的顛覆性、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產業化的長周期性等特征,需要創新支持政策、強化制度保障。構建企業創新牽引機制,從制度上落實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構建前沿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更多投入用在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上,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生產、樣品測試等專業化平臺。構建應用場景拓展機制,在真實場景中加速技術、產品迭代升級,從需求側牽引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建立適應性、柔性監管體系,探索觸發式監管、“人工智能+敏捷監管”等新型監管模式,在基因編輯、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強化底線思維,完善治理規則。 健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暢通生產要素流動通道,改革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促進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有效激發企業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創造性主動性,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機制,支持高校面向科技和產業創新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育和引導耐心資本,支持設立與科創企業生命周期相銜接、與科創融資相匹配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強化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數據的市場價值。 |
||
|
||
版權所有: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
【打印】【關閉】 |
上一篇: | 下一篇: |